

1.节
节目列表
下载 50 个视频
1
1.节
2
2.节
3
3.节
4
4.节
5
5.节
6
6.节
7
7.节
8
8.节
9
9.节
10
10.节
11
11.节
12
12.节
13
13.节
14
14.节
15
15.节
16
16.节
17
17.节
18
18.节
19
19.节
20
20.节
21
21.节
22
22.节
23
23.节
24
24.节
25
25.节
26
26.节
27
27.节
28
28.节
29
29.节
30
30.节
31
31.节
32
32.节
33
33.节
34
34.节
35
35.节
36
36.节
37
37.节
38
38.节
39
39.节
40
40.节
41
41.节
42
42.节
43
43.节
44
44.节
45
45.节
46
46.节
47
47.节
48
48.节
49
49.节
50
50.节
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历史读音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通过分析汉字的读音,归纳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然后进行历史比较,从而探究汉语语音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汉语音韵学属于历时语音学范畴。
音韵学又是传统“小学”即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学科分支。汉字用来记录汉语词,词的产生远早于记录它的字形,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则文字首先是语音的载体,不弄清语音和文字的关系,也就很难去推求字义。顾炎武在《答李子德书》中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音韵学是传统小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音韵学有传统音韵学与现代音韵学之分。传统音韵学研究主要用功于音类的归并,以声、韵、调类别的详尽划分来显现汉语各个时段的语音系统。现代音韵学研究借鉴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工具(音标)和方法,使汉语音韵学走上现代科学化的道路。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研究,从汉语语音发展史着眼,一般分汉语音韵学为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和现代音四个阶段。而传统音韵学主要有三个分支,即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
古音学,研究上古(西周-东汉)时期的语音系统,主要以先秦两汉有韵诗文和汉字的谐声系统为研究对象和材料,通过与中古《切韵》音系的比较来归纳和展示周秦汉古音的韵部系统和声类特点。对古音材料的考证是古音学研究的基本功,古音学的结论对上古汉语的文字、训诂和文献阅读等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今音学,研究中古时期主要是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它以《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平水韵”等“《切韵》系韵书”为主要对象,分析、归纳出中古时期的声韵调系统,探讨其演变规律。“今音”对应“古音”,“古音”实际上指上古音,“今音”指中古音。“今音学”本指“《切韵》学”,《切韵》亡佚已久,《广韵》是流传下来最完整的早期《切韵》系韵书,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了《切韵》的音系,成为中古音系的代表韵书,故研究中古音系一般都从《广韵》入手。《切韵》、《唐韵》等多种唐写本残卷陆续被发现后,中古音系研究的材料更为丰富,领域更为扩大。
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对象来研究汉语语音系统,材料包括各时期不同内容的韵图。等韵图主要运用“等、呼、摄”等概念对字音进行审辨,整体而直观地显示语音组合面貌,略相当于音节表。早期韵图主要用来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分等列图展示其声、韵、调配合关系,如《韵镜》、《七音略》就是用图表来反映《广韵》语音系统的。后来,明清等韵图经改造而不断扩大范围,被用来分析和描写近代汉语(包括方音)的多种语音系统。清代的古音学家还利用韵图来分析上古音系统。等韵学有精细的审音方法,有成套的术语(包括很多“门法”术语),有较好的系统观念和音理知识,这些对音韵学各门类的研究都很有作用。从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等方面看,等韵学是传统的汉语语音学,或可以看成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和音系学,是音韵学基础中的基础。
汉语的现代音韵学,是在继承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来的。西方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汉语音韵学的理论建设和科学化进程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五四”以后,西方先进的语音学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现代的汉语音韵学研究者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音韵学的丰厚成果,另一方面运用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和、厘清一些前人说不清楚的语音现象、概念、术语,建立起汉语音韵学完整的科学体系,使之成了一门独立而又系统的学科。随着汉语现代音韵学的发展,在传统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三分的基础上,又增加“北音学”(或称近古音、近代音)一支,研究宋末元初至清末的近代音韵,一般认为有官话系统与方言系统之分。方言系统的分支太多,存而不论。官话系统首先以元初产生的《中原音韵》一系韵书为研究对象,其次是明清各时段具有代表性的官话音系韵书,主要反映近代北方地区实际通行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化体系。此类研究对于了解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是汉语音韵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建立在反切注音法的广泛运用基础上,“反切”是汉语的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拼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被注音的字叫“被切字”,用来注音的前一字叫“反切上字”,后一字叫“反切下字”,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然后拼合出被切字的读音。如“都,当孤切”,则是“当d+孤ū=都dū”。在反切广泛应用之前,汉字采用过读若、譬况、直音等方法来注音,都有缺陷。在早期汉语“双声、叠韵”基础上,借鉴佛经传入与翻译中梵文的拼音原理,来改进汉字的注音方法,就促进了反切注音法的产生和完善。今传最早的是东汉末年服虔、应劭用于《汉书音义》中的反切,魏晋以后反切注音法普遍使用,于是有了对反切所注音读的韵、调等字音要素的系统分析,各种韵书才可能相继问世.......
讲师简介:
万献初,男,1956年生,湖北咸宁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典籍整理与研究中心办主任。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王宁先生学习文字训诂;博士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师从宗福邦先生学习音韵训诂;曾就读于中国音韵学会二期音韵学研究班、东北师范大学一期古汉语进修班。
教学工作:多年从事古汉语、音韵学、音义学、《说文》学、国学元典、古文献学的教学工作,曾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所授“音韵学”为武汉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国学元典”、“《说文解字》讲读”、“音韵学”等已拍成“超星学术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主持创设的“国学与汉学”硕士专业,发表《论“国学”的学科形态与学科建设》等论文。现兼任武汉大学国学院硕士生导师。
科研成果:已出版专著《〈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汉语构词论》、《音韵学要略》、《词语趣谈百题》等多种。在《中国语文》、《方言》、《文学遗产》、北大《语言学论丛》、《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中国语言学》、《中国语言学报》、《中国音韵学》、《中国典籍与文化》、《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60多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多篇。曾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奖,专著《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入选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中国语言学文库”,为四本中青年学者著作之一。现承担国家重大古籍整理项目《古音汇纂》的编撰工作;为《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编委、《中华大典·音韵分典》副主编、负责编撰“近代音总部”;又为985子项目负责人。 [1]
科研方向
主要从事文字、音韵、训诂研究,尤以音韵、音义研究为主攻方向,辅之以传统语言文字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在利用电脑建立数据库来处理和研究传世文献的材料方面,有独到的体会和经验,拓宽新路,有很多事情可做。
博士生招生方向
1)音韵训诂;2)汉语音义文献整理与研究。
著作类
1、《〈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版,入选“中国语言学文库”
2、《汉语构词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词语趣谈百题》,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9年5月版
4、《音韵学要略》,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版
5、《古代汉语》编者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1月版
6、《鄂南茶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7月版
7、《〈说文〉字系与上古社会》,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论文类
1、《湖北通城方言的量词“只”》,《方言》2003年2期
2、《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出版》,《中国语文》2004年1期
3、《章太炎的说文讲授笔记及其文化阐释》,《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1期
4、《〈经典释文〉“某某之某”研究》,《语言研究》2002年2期
5、《〈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的基本结论》,《语言研究》2003年4期
6、《上古汉语语句的形象流块式建构》,《古汉语研究》1991年4期
7、《从火伴、伙友到伙伴》,《语文建设》1997年8期
8、《现代汉语并列式双音词的优化构成》,《汉语学习》2004年1期
8、《从〈说文〉贝部字谈先秦的贝币》,《中国钱币》1997年2期
9、《〈说文〉犬豕牛羊马五畜字汇考》,《人文论丛》2003年卷
10、《〈说文〉贝部五十九字通考》,《人文论丛》2001年卷
11、《〈说文解字注〉中的浑言析言词及其发展》,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86年3期
12、《鄂南地名志中的地名俗字评议》,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5年2期
13、《〈经典释文〉“某某之某”研究》,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11期
14、《〈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的基本结论》,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3期
15、《由〈说文〉鬲部字考察初期器皿烹饪的形制》(上),《中国烹饪》1996年6期
16、《由〈说文〉鬲部字考察初期器皿烹饪的形制》(下),《中国烹饪》1996年7期
17、《由〈说文〉从火字探究原始烹饪的形态》,《中国烹饪》1996年12期
18、《章太炎〈说文〉讲授笔记的梳理及其学术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增刊
19、《域外学术对章太炎语言文字学的影响》,《江汉论坛》1998年8期
20、《“木桃、木李”新证》,《长江学术》第三辑,2002年10月
21、《音义文献与汉语音义学研究》,《长江学术》第五辑,2003年10月
22、《〈论语〉词语在现代咸宁方言口语中的反映》,《语言文化学刊》12期,1991年
23、《上古汉语中的双向形象词》,《中国语言文化论集》,香港亚太书局1993年版
24、《“动作+处所”式动词的构成因素》,《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期
25、《〈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增置“音义类”的学术意义》,《出版科学》2004年3期
25、《“二音三音”与“二反三反”》,《古汉语研究》2004年3期
26、《〈故训汇纂〉的语义研究价值》,《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6期
27、《〈经典释文〉研究综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1期
28、《〈经典释文〉“如字”与音变构词》,《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5年1月
29、《章太炎在汉字理论上的贡献》,《长江学术》2006年4期
30、《真值注音音切与假性注音音切》,《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6
31、《传统语言学的材料基础研究在21世纪中国语言学中的地位》,《21世纪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
32、《论“国学”的学科形态与学科建设》,《长江学术》2007年4期
33、《〈公羊传〉疑问代词的特点》,《广州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34、《〈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互注”异音考析》,《中国语文》2008年1期
35、《陆游〈钗头凤〉韵读的音义考析》,《文学遗产》2008年2期
36、《“池塘生春草”中“塘”的音义考辨》,《语文知识》2008年1期
37、《见系开口二等向“尖团合流”演化的进程》,《中国音韵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8、《明清“问奇”著作中的音变构词》,《励耘学刊·语言卷》2007年第二辑,2008·6
39、《赵少咸〈经典释文法氏校语录〉批校之音读考辨》,北大《语言学论丛》第38辑 ,商务印书馆2009年5月)
40、《咸宁-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接触与变异》,《长江学术》2009年3期
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10期
41、《〈经史动静字音〉别义异读的音义考辨》,《中国语言学》第二辑,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42、《萧该〈汉书音义〉音切考辨》,《古汉语研究》2009年3期
41、《毕生收藏,化私为公惠学林》,《徐行可先生捐赠古籍、文物50周年纪念集》,武汉出版社2010年1月版
42、《“因音辨义”与“以义正音”》,《中国语言学报》第十四辑,商务印书馆2010.7
43、《颜师古〈汉书注〉音义研究综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6期
声明:本站可能有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用户上传内容不构成参考意见或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及时删除。个人发布虚假信息或产生侵权责任由发布信息个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的用户(21)
X
- 准备加载信息...
可能喜欢
最新回复(0)
还没有评论呢,说说你的想法
- 1107主题数
- 683回复
- 10精华
- 3387获赞
一字堂国学交流微信群
承诺遵守群规且不恶意投诉举报的群友,可扫码加群交流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