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参与者:131人
2025-09-15 结束打卡
活动说明
作者简介:
邵伟华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易学研究者,1936 年 12 月出生于湖北鄂州市,为宋朝哲学家、预测学家邵康节的第 29 代子孙。他人生经历丰富,涉足工、农、商、兵、党、政等多个领域,后投身于易学、四柱、建筑风水以及破译人类命运基因密码等易学领域的深入探究。
1987 年起,邵伟华活跃于国际和全国的《周易》学术研讨会,发表多篇论文。1989 年,他成为国际易经学会会员。1991 年,应邀前往新加坡、泰国讲学,荣获新加坡授予的 “易坛泰斗” 荣誉称号,并于同年被列入《中国当代名人录》。1993 年,他在湖北创建了 “鄂州市邵伟华易学研究服务中心”。1994 年,创立广东邵伟华咨询服务有限公司。1995 年,他被列入《世界十大异功奇人》。此后,他在 1996 年创刊了中国第一个《周易与应用》学术杂志,同年 12 月召开了中国和世界易学史上第一次 “中国首届《周易》应用学术研讨会”。1997 年,他被列入《世界名人录》。1998 年 11 月 8 日,邵伟华与夫人陈园受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联合国第十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开幕式,同年被列入《世纪名流》。1999 年,他获得四项国家专利。2002 年 5 月 27 日,他向家乡捐献 40 万元人民币用于兴建寺庙 。
邵伟华的代表作有《周易与预测学》《周易预测例题解》《四柱预测学》《周易预测学讲义》等。其中,《周易与预测学》在易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它以中国古代《周易》理论为基石,运用归纳推理的手段,尝试探寻宇宙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并据此预测同类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方向与结果。该书系统阐述了诸如八卦六爻预测、梅花易数预测等多种预测方法,还涉及天气、国运、命运、宅运等不同对象的预测内容,将古老的《周易》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众多对易学和预测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的大门。
《周易与预测学》三个月共读计划一、计划目标
通过三个月的共读,深入理解《周易与预测学》的核心内容,掌握基本的预测方法和易理知识,学会运用书中理论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提升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知和感悟能力。
二、共读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基础认知(第 1 - 4 周)
第一周
周一至周二:阅读《周易与预测学》的前言和第一章《周易》概况,了解《周易》的起源,包括伏羲先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的基本概念,以及河图、洛书与《周易》的关系,同时明晰《周易》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周三至周四:阅读第二章卦理概要,掌握六十四卦的排列规律,理解卦象、卦位、爻象爻数、爻位等基本概念,探究元亨利贞、吉吝厉悔咎凶等卦辞爻辞含义,学习大衍之数的运用。
周五至周日:对本周阅读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绘制思维导图,将《周易》概况和卦理概要的关键知识点进行串联,在共读群内分享自己对本周基础概念的理解和疑问,与其他共读伙伴交流探讨。
第二周
周一至周二:阅读第三章八卦与现代科学,思考八卦与科学之间的关联,分析书中关于八卦与科学的观点,探讨八卦在现代科学语境下的意义,以及如何从科学角度去理解古老的八卦理论。
周三至周四:阅读第四章八卦与信息预测,学习人体与信息的关系,理解八卦如何与信息预测相结合,尝试分析生活中一些信息现象与八卦原理的潜在联系。
周五至周日:结合本周阅读的八卦与科学、八卦与信息预测内容,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如天气变化、人际关系等,运用八卦相关知识进行简单分析,并在共读群内分享分析过程和结论,接受其他伙伴的点评和建议。
第三周
周一至周三:阅读第五章八卦预测方法,详细学习摇卦法、六十四卦爻象全图,掌握浑天甲子定局、安世应法、诸爻持世等方法,深入理解八卦的运算方法,包括体用互变法等。
周四至周五:阅读第六章纳甲,熟悉纳甲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六亲应用、诸神论、五行生克、动变、四时生旺等相关知识,明白这些概念在纳甲预测体系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周六至周日:根据所学的八卦预测方法和纳甲知识,进行简单的摇卦实践(可使用铜钱等工具),记录摇卦结果,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初步解读,并将实践过程和疑问分享到共读群,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四周
周一至周二:阅读第七章六亲应用至第十一章的内容,深入学习六亲在不同预测场景中的应用,了解诸神论中各种神煞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五行生克在预测中的具体运用,理解动变、四时生旺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周三至周四:复习本周及前几周关于八卦预测方法、纳甲、六亲、诸神、五行等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比不同概念和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强化记忆。
周五至周日:组织线上或线下的小型研讨活动(根据共读群体实际情况选择),每位参与者分享自己在这四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困惑以及对某些知识点的独特见解,共同解决疑问,加深对基础内容的理解。
第二阶段:方法研习与案例分析(第 5 - 8 周)
第五周
周一至周三:阅读第十二章反伏、归游与卦身至第十四章自然界方面的信息,学习反伏、归游卦的特点和应用,掌握卦身的概念和判断方法,重点学习如何运用八卦预测天气、年时等自然界信息,分析书中给出的相关预测案例。
周四至周五:阅读第十五章终身运气,学习以生时之卦定终身运气的方法,了解预测终身运气的原理和要点,分析不同卦象所代表的终身运气趋势。
周六至周日:根据自己的出生时间,尝试运用书中方法起卦,预测自己的终身运气趋势,并与共读群内伙伴分享结果和分析过程,同时参考他人的案例,对比不同结果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第六周
周一至周三:阅读第十六章学业、事业,学习预测升学、功名、事业发展的方法,分析爻象、六亲、神煞等在学业和事业预测中的具体应用,研究书中给出的实际案例,总结成功和失败的事业、学业预测案例的特点。
周四至周五:阅读第十七章婚姻,了解预测婚姻的方法,包括预测婚姻的好坏、配偶方向等内容,分析婚姻预测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如世应爻、六亲等对婚姻关系的影响。
周六至周日:收集身边朋友或家人的婚姻、学业、事业相关信息(在尊重隐私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拟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在共读群内分享自己的案例分析过程。
第七周
周一至周三:阅读第十八章子嗣至第二十章财运,学习预测子嗣的优劣、临产情况,掌握预测求财、生意成败的方法,分析财运预测中五行生克、六亲变化与财运的关系,研究不同卦象组合所代表的财运状况。
周四至周五:阅读第二十一章讼失至第二十二章病、伤,学习预测官讼、失物、疾病、伤灾的方法,了解在这些预测场景中如何运用卦象、爻辞、神煞等进行判断,分析不同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周六至周日: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寻找丢失物品、预测近期健康状况等,运用本周所学的各种预测方法进行实践预测,记录预测过程和结果,并在共读群内分享,与其他伙伴交流预测的准确性和改进方向。
第八周
周一至周二:阅读第二十三章房屋,学习运用爻位论住房吉凶、六亲论房屋吉凶、世应爻论房屋吉凶、六神论房屋吉凶等方法,分析房屋风水与卦象之间的联系,了解如何通过八卦预测改善房屋风水。
周三至周四:复习本周及前几周学习的各种预测方法和案例分析内容,对不同预测领域(如婚姻、财运、健康等)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
周五至周日:组织一次案例分析大赛,每位共读参与者提供一个自己运用《周易与预测学》知识进行预测的完整案例(包括问题背景、起卦过程、分析过程、预测结果以及实际验证情况),在群内进行展示,由其他伙伴进行打分和点评,评选出优秀案例,并邀请案例提供者分享经验和心得。
第三阶段:综合运用与总结提升(第 9 - 12 周)
第九周
周一至周三:阅读附录一用八卦预测信息的必要性与事例至附录三占卜者,分析附录中给出的各种八卦预测信息的实际事例,深入理解八卦预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探讨占卜者在预测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周四至周五:对全书进行整体回顾,梳理从《周易》基础理论到各种预测方法以及实际案例分析的知识脉络,查漏补缺,强化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
周六至周日:选择一个复杂的生活场景或问题,如企业发展战略决策、个人重大人生选择等,综合运用书中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预测,并撰写详细的分析报告,在共读群内分享报告内容,接受其他伙伴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周
周一至周三:开展专题讨论,如 “《周易与预测学》中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如何将《周易》预测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相结合” 等,每位参与者提前准备资料,在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拓宽对《周易与预测学》的认知视野。
周四至周五:结合专题讨论内容,以及自己在共读过程中的感悟,撰写一篇关于《周易与预测学》学习心得的文章,文章内容可以包括对《周易》智慧的理解、对预测方法的应用体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等方面。
周六至周日:在共读群内举办学习心得分享会,每位参与者依次分享自己的文章内容,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升对《周易与预测学》的理解和感悟。
第十一周
周一至周三:组织模拟预测实践活动,设定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预测场景(如未来市场趋势、个人职业发展、家庭关系变化等),参与者分组进行预测,每组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得出预测结论。
周四至周五:对模拟预测实践活动中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预测准确和不准确的原因,进一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预测方法和思维方式。
周六至周日:邀请专业的易学研究者或对《周易》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进行线上讲座或交流活动,参与者提出自己在共读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和困惑,向专家请教,获取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第十二周
周一至周二:对整个三个月的共读计划进行全面总结,回顾共读目标的完成情况,梳理自己在知识、技能、思维等方面的成长和收获,制定未来继续深入学习《周易》及相关知识的计划。
周三至周四:在共读群内开展感恩分享活动,每位参与者分享自己在共读过程中的感动瞬间、对其他共读伙伴的感谢之情,以及对共读活动组织者的建议和意见,增强共读群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邵伟华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易学研究者,1936 年 12 月出生于湖北鄂州市,为宋朝哲学家、预测学家邵康节的第 29 代子孙。他人生经历丰富,涉足工、农、商、兵、党、政等多个领域,后投身于易学、四柱、建筑风水以及破译人类命运基因密码等易学领域的深入探究。
1987 年起,邵伟华活跃于国际和全国的《周易》学术研讨会,发表多篇论文。1989 年,他成为国际易经学会会员。1991 年,应邀前往新加坡、泰国讲学,荣获新加坡授予的 “易坛泰斗” 荣誉称号,并于同年被列入《中国当代名人录》。1993 年,他在湖北创建了 “鄂州市邵伟华易学研究服务中心”。1994 年,创立广东邵伟华咨询服务有限公司。1995 年,他被列入《世界十大异功奇人》。此后,他在 1996 年创刊了中国第一个《周易与应用》学术杂志,同年 12 月召开了中国和世界易学史上第一次 “中国首届《周易》应用学术研讨会”。1997 年,他被列入《世界名人录》。1998 年 11 月 8 日,邵伟华与夫人陈园受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联合国第十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开幕式,同年被列入《世纪名流》。1999 年,他获得四项国家专利。2002 年 5 月 27 日,他向家乡捐献 40 万元人民币用于兴建寺庙 。
邵伟华的代表作有《周易与预测学》《周易预测例题解》《四柱预测学》《周易预测学讲义》等。其中,《周易与预测学》在易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它以中国古代《周易》理论为基石,运用归纳推理的手段,尝试探寻宇宙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并据此预测同类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方向与结果。该书系统阐述了诸如八卦六爻预测、梅花易数预测等多种预测方法,还涉及天气、国运、命运、宅运等不同对象的预测内容,将古老的《周易》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众多对易学和预测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的大门。
《周易与预测学》三个月共读计划一、计划目标
通过三个月的共读,深入理解《周易与预测学》的核心内容,掌握基本的预测方法和易理知识,学会运用书中理论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提升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知和感悟能力。
二、共读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基础认知(第 1 - 4 周)
第一周
周一至周二:阅读《周易与预测学》的前言和第一章《周易》概况,了解《周易》的起源,包括伏羲先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的基本概念,以及河图、洛书与《周易》的关系,同时明晰《周易》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周三至周四:阅读第二章卦理概要,掌握六十四卦的排列规律,理解卦象、卦位、爻象爻数、爻位等基本概念,探究元亨利贞、吉吝厉悔咎凶等卦辞爻辞含义,学习大衍之数的运用。
周五至周日:对本周阅读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绘制思维导图,将《周易》概况和卦理概要的关键知识点进行串联,在共读群内分享自己对本周基础概念的理解和疑问,与其他共读伙伴交流探讨。
第二周
周一至周二:阅读第三章八卦与现代科学,思考八卦与科学之间的关联,分析书中关于八卦与科学的观点,探讨八卦在现代科学语境下的意义,以及如何从科学角度去理解古老的八卦理论。
周三至周四:阅读第四章八卦与信息预测,学习人体与信息的关系,理解八卦如何与信息预测相结合,尝试分析生活中一些信息现象与八卦原理的潜在联系。
周五至周日:结合本周阅读的八卦与科学、八卦与信息预测内容,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如天气变化、人际关系等,运用八卦相关知识进行简单分析,并在共读群内分享分析过程和结论,接受其他伙伴的点评和建议。
第三周
周一至周三:阅读第五章八卦预测方法,详细学习摇卦法、六十四卦爻象全图,掌握浑天甲子定局、安世应法、诸爻持世等方法,深入理解八卦的运算方法,包括体用互变法等。
周四至周五:阅读第六章纳甲,熟悉纳甲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六亲应用、诸神论、五行生克、动变、四时生旺等相关知识,明白这些概念在纳甲预测体系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周六至周日:根据所学的八卦预测方法和纳甲知识,进行简单的摇卦实践(可使用铜钱等工具),记录摇卦结果,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初步解读,并将实践过程和疑问分享到共读群,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四周
周一至周二:阅读第七章六亲应用至第十一章的内容,深入学习六亲在不同预测场景中的应用,了解诸神论中各种神煞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五行生克在预测中的具体运用,理解动变、四时生旺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周三至周四:复习本周及前几周关于八卦预测方法、纳甲、六亲、诸神、五行等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比不同概念和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强化记忆。
周五至周日:组织线上或线下的小型研讨活动(根据共读群体实际情况选择),每位参与者分享自己在这四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困惑以及对某些知识点的独特见解,共同解决疑问,加深对基础内容的理解。
第二阶段:方法研习与案例分析(第 5 - 8 周)
第五周
周一至周三:阅读第十二章反伏、归游与卦身至第十四章自然界方面的信息,学习反伏、归游卦的特点和应用,掌握卦身的概念和判断方法,重点学习如何运用八卦预测天气、年时等自然界信息,分析书中给出的相关预测案例。
周四至周五:阅读第十五章终身运气,学习以生时之卦定终身运气的方法,了解预测终身运气的原理和要点,分析不同卦象所代表的终身运气趋势。
周六至周日:根据自己的出生时间,尝试运用书中方法起卦,预测自己的终身运气趋势,并与共读群内伙伴分享结果和分析过程,同时参考他人的案例,对比不同结果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第六周
周一至周三:阅读第十六章学业、事业,学习预测升学、功名、事业发展的方法,分析爻象、六亲、神煞等在学业和事业预测中的具体应用,研究书中给出的实际案例,总结成功和失败的事业、学业预测案例的特点。
周四至周五:阅读第十七章婚姻,了解预测婚姻的方法,包括预测婚姻的好坏、配偶方向等内容,分析婚姻预测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如世应爻、六亲等对婚姻关系的影响。
周六至周日:收集身边朋友或家人的婚姻、学业、事业相关信息(在尊重隐私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拟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在共读群内分享自己的案例分析过程。
第七周
周一至周三:阅读第十八章子嗣至第二十章财运,学习预测子嗣的优劣、临产情况,掌握预测求财、生意成败的方法,分析财运预测中五行生克、六亲变化与财运的关系,研究不同卦象组合所代表的财运状况。
周四至周五:阅读第二十一章讼失至第二十二章病、伤,学习预测官讼、失物、疾病、伤灾的方法,了解在这些预测场景中如何运用卦象、爻辞、神煞等进行判断,分析不同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周六至周日: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寻找丢失物品、预测近期健康状况等,运用本周所学的各种预测方法进行实践预测,记录预测过程和结果,并在共读群内分享,与其他伙伴交流预测的准确性和改进方向。
第八周
周一至周二:阅读第二十三章房屋,学习运用爻位论住房吉凶、六亲论房屋吉凶、世应爻论房屋吉凶、六神论房屋吉凶等方法,分析房屋风水与卦象之间的联系,了解如何通过八卦预测改善房屋风水。
周三至周四:复习本周及前几周学习的各种预测方法和案例分析内容,对不同预测领域(如婚姻、财运、健康等)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
周五至周日:组织一次案例分析大赛,每位共读参与者提供一个自己运用《周易与预测学》知识进行预测的完整案例(包括问题背景、起卦过程、分析过程、预测结果以及实际验证情况),在群内进行展示,由其他伙伴进行打分和点评,评选出优秀案例,并邀请案例提供者分享经验和心得。
第三阶段:综合运用与总结提升(第 9 - 12 周)
第九周
周一至周三:阅读附录一用八卦预测信息的必要性与事例至附录三占卜者,分析附录中给出的各种八卦预测信息的实际事例,深入理解八卦预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探讨占卜者在预测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周四至周五:对全书进行整体回顾,梳理从《周易》基础理论到各种预测方法以及实际案例分析的知识脉络,查漏补缺,强化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
周六至周日:选择一个复杂的生活场景或问题,如企业发展战略决策、个人重大人生选择等,综合运用书中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预测,并撰写详细的分析报告,在共读群内分享报告内容,接受其他伙伴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周
周一至周三:开展专题讨论,如 “《周易与预测学》中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如何将《周易》预测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相结合” 等,每位参与者提前准备资料,在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拓宽对《周易与预测学》的认知视野。
周四至周五:结合专题讨论内容,以及自己在共读过程中的感悟,撰写一篇关于《周易与预测学》学习心得的文章,文章内容可以包括对《周易》智慧的理解、对预测方法的应用体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等方面。
周六至周日:在共读群内举办学习心得分享会,每位参与者依次分享自己的文章内容,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升对《周易与预测学》的理解和感悟。
第十一周
周一至周三:组织模拟预测实践活动,设定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预测场景(如未来市场趋势、个人职业发展、家庭关系变化等),参与者分组进行预测,每组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得出预测结论。
周四至周五:对模拟预测实践活动中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预测准确和不准确的原因,进一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预测方法和思维方式。
周六至周日:邀请专业的易学研究者或对《周易》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进行线上讲座或交流活动,参与者提出自己在共读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和困惑,向专家请教,获取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第十二周
周一至周二:对整个三个月的共读计划进行全面总结,回顾共读目标的完成情况,梳理自己在知识、技能、思维等方面的成长和收获,制定未来继续深入学习《周易》及相关知识的计划。
周三至周四:在共读群内开展感恩分享活动,每位参与者分享自己在共读过程中的感动瞬间、对其他共读伙伴的感谢之情,以及对共读活动组织者的建议和意见,增强共读群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奖项设置
举办共读结业仪式,对在共读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参与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如颁发 “优秀共读学员” 证书、赠送与《周易》相关的书籍或文化礼品等,为本次共读计划画上圆满的句号。
第一章
《周 易》概 况
第一节 伏羲先天八卦
八卦是我们祖先发明的,是举世无双的国宝。 那么什么叫八卦呢?《系辞》中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是阴阳未分,天地浑沌时期。太极,是因为大到极点,就称之为"太极"。物极必反,太极了,就会出现分化,故阴阳分离,形成了天与地,或者是天体本身有阴有阳。
阴阳分,两仪成。两仪就是天和地。它以阳(--)代表天,以阴(--)代表地。这一阴爻,一阳爻, 就是组成八卦的最基本的符号。如八卦图中的阴阳鱼,白色的为阳,黑色的为阴。有的人把阴阳鱼比着太阳和月亮,太阳为阳,月亮为阴。阴阳相互环抱,表示阴阳交合。
两仪生四象,是阴阳相重,阴阳交合而至。如一阳爻与一阳爻相重(二二)为太阳,阳爻与阴爻交合(二二)为少阴;阴爻与阳交合(二二)为少阳;阴爻与阴爻相重(二二)为太阴。故纯阳为太阳,纯阴为太阴,一阴在一阳之上为少阴,一阳在一阴之上为少阳。所以,四象是象征四方,象征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四时。
四象生八卦,实际上还是阴阳相重,阴阳相合而成。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中讲:"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乃象四时,八卦由此四种爻构成"。如阳仪之爻分别与太阳,少阴,少阳,太 阴 相 重而 成 乾 卦(三三),兑卦(三三),离卦(三三),震卦(三三)四卦。阴仪之爻分别与太阳, 少阴,少阳,太阴相重而成为巽卦(),坎卦(二三),艮卦(三三),坤卦(三 三)四卦。故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此为"四象生八卦"。 八卦,也是八方,八节。
关于先天八卦之说,这是宋朝造出来的。在宋朝以前,只有八卦和六十四卦。宋朝学者根据《说卦》中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而造出一个"先天八卦图"来。所以,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见图)。
先天八卦图有四个特点:一先天八卦图循环的过程有顺逆之分,即"由一至四,反时针方向,顺序为乾、兑、离、震四卦,乾象征天在最上方,亦即南方。由五至八,顺时针方向,顺序为巽、坎、艮、坤四卦。坤象地,在最下方,亦即北方"(《白话易经》)。二是卦划相对,乾三阳与坤三阴一对也,坎中满与离中虚一对也,震初爻与兑末阴一对也,艮末阳与巽初阴一对也"(《周易图象凡表》)。三、先天八卦主生,图中"震巽木为一气,乾金生坎水,艮土生兑金,离火生坤土"(《周易浅述》)。震巽在五行中都属木,故为一气。乾为金,坎为水,故乾金生坎水。艮为土,兑为金,故艮土生兑金。离为火,坤为土,故离火生坤土。四、在人事上,表现了老与老,少与少相对。老男与老妇相对,长男与长女相对,中男与中女相对,少男与少女相对。
第二节 文王后天八卦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说,自从宋朝以后争论不休,也就是说,在宋之前,根本不存在什么先天之说。刘大均教授在论述先后天八卦时说:宋之前,汉唐无明确言'先天方位'者,至宋,由道家出'先天图'"。"伏羲八卦方位图实据邵雍的先天图,又称为八卦先天方位"。刘氏又说:"文王八卦方位图,又称后天八卦方位,其八卦方位已见于《说卦》。"所谓后天八卦,实际上,就按《说卦》中"帝出乎震口,齐出乎巽■,相见乎离口,至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各卦的方位而画的后天八卦图(见图)。
先天八卦是乾坤定南北,离坎定东西。后天八卦是坎离定南北,震兑定东西。故后天卦数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后天八卦"循环的过似程乎只体现了顺的过程,即模仿天左旋"(《周易图象凡表》)。先天八卦是老与老,少与少相对。后 天八卦除坎离外,其它都是老少相对。
我们现在看到的先天八卦图是出自于宋朝的邵雍的先天图。后天八卦是出自于《说卦》,宋人说这是文王所定。今人也有不少 学者对文王为什么改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也作了种种推断。他们认为,在夏朝时期,冰雪融 化,海水上升,淹没了大片土地,到处都是水灾。到了周朝时,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天地运气与先天八卦方位不一致,故周文王改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以乾坤为父母,震、坎、艮、巽、离、兑为六子卦。故震长男得乾之初爻,坎中男得乾之中爻,艮少男得乾之上爻,巽长女得坤之初爻,离中女得坤之中爻,兑少女得坤之上爻。
八卦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把天地万物用阴阳二个爻来表示。阴阳是万物万事矛盾两个方面的统一性,这样万物万事都有阴阳,都有矛盾,都有统一性。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化学上的阳离子阴离子,数学上的正与负,电学上的阳极阴极,总之无事无处不有阴阳。
阴阳符号不仅体现了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还说明一个事物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一个辩证法的观点。就人来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就身体来说,头为阳,身为阴,背为阳,胸为阴,手背为阳,手掌为阴…。如八卦图中的阴阳鱼,阴鱼中有一点白为 阳(象 鱼 眼), 阳鱼 中有一点黑是阴,就体现了一个事物阴中有阳,阳 中 有阴的观点。
《系辞》有"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多阴,是指的震坎艮,一阳而二阴,阴卦多阳,指的是巽离兑,一阴而二阳。对于这个情况,《系辞》作了回答:"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第三节 河图、洛书
自宋代以后,凡是注《易》、论《易》、治《易》的著作,都把"河图"、"洛书"等图,作为《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说,八卦是根据"河图"、"洛书"而画,当初《周易》是据"图"、"书"而出,而不是"图"、"书"据《易》而出了(刘大均《周易概论》)。所以人们都认为伏羲是根据"河图"画的八卦,故《山海经》 中的"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就是一例。《连山》一书中的八卦是出于夏朝,但八卦不一定是按"河图"而画的。因为《易经》的原文中,没有涉及到"河图"、"洛书"之事。
关于"河图"、"洛书"有种种神奇的传说。相传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领袖伏羲时代,有龙马出自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自洛水,背负"洛书"。伏羲得到后,就根据"河图"、"洛书"上的阴阳点而画八卦。所以后来的《系辞》上就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后来,朱熹就更神了,把"河图"、"洛书"说成"天地自然之《易》"。
"河图"、"洛书"之说,先秦的《尚书》、孔子的《论语》、以及《系辞》中确有记载。但"图"、"书"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更无论述。在宋以前,不少《易》家在著《易》的时 候,很少谈及"河图"、"洛书"之事。少数谈者,也是一带而过。河图、洛书之 风潮起于宋朝,自宋以后,对"河图"、"洛书"之说,一直有两种
不同的意见。 如清朝的易学者胡渭,黄宗羲等就反对宋儒的说法,
今人刘大均教授经过多方考证说:"宋人'河图'中五十五个黑白圆圈的分布,恐怕是启于《系辞》。《系辞》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刘氏这一论证,看来是有道理的。
<系辞》中天地之数出自何处?历史的争论并无结果。我认为天地之数,很可能是出自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甲丙戊庚壬五阳数,正是天数二十有五,乙丁己辛癸是阴数,正是地数三十,两数相合也是五十有五。天地之数五行, 虽合出五行和方位,与天干化有出入,但化合的方法与天干相同。如天地数是一六合水,正是甲已合土,二七合火,是乙庚合金,三八合木,是丙辛合水,四九合金,是丁土合木,五十合土,是戊癸合火。天地之数见于《系辞》,而十天干的出现,在时间上早于《系辞》,这是无可置疑的。所以《系辞》中的天地之数出自十天干可能性大。
至于宋人出的"洛书",其"四十五个黑白圆圈的出处",所谓"洛书盖取龟象",无非是宋人按郑玄的《乾凿度》"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造出来的。
"河图"中的白点代表阳,黑点代表阴。即一、三、五、七、九是奇数为阳,称天之象;二、四、六、八、十是偶数为阴,称地之象。此天地之数各自相合,正是五十有五。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不仅是八卦的大衍之数,而且,也是合为五彳行之数。即一六合水,二七合火,三八合木,四九合金,五十合土。这样天地万物分属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就出来了。
"洛书中的白点为阳,黑点为阴。"一、三、七、九为奇数属阳,二、四、六、八为偶数属阴。以上阴阳数也称为天地之象。图中之数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正好与后天八卦相符。
《易经》早于《易传》七八百年时间,所以, 八卦根本不是据"河图"、"洛书"而画,这一观点,已是无可否认。
第四节 八卦的起源
自古以来,八卦被称为无字天书,是因为它神奇而奥秘的科学理论, 在世界文化上是史无前例的。关于它的起源问题,从古至今,虽从未停止过研究和探讨,但直到现在仍然12
是一个"谜",众说纷纭。
一,起源于古天文学:其理由是,八卦的"卦"字,"从圭从卜"。圭,土圭也,即用泥土堆垒而成,用来 测 日影之用。从卜,后来测日影不用土圭,而改用八尺标竿代之,为了保持标竿的垂直,标竿上挂一条绳子,绳子下悬一重物,故象"卜"字。故说,八卦起源于古天文学。二曰,八卦起源于文字,如古字坤、坎、震、兑而衍为八卦。三曰,八卦是伏羲时代的八个官的符号。管天的官叫乾(三三)、管地的官叫坤(三三)、管雷的叫震(三三)、管水的官叫坎(三三)、管山的官叫艮(三三)、管风的官叫巽(三三)、管火的官叫离(三三)、管泽的官叫兑(三三),所以有八卦起源于官名。四曰,八卦起源于占卜,是模仿占卜的龟兆而来的。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标准的"兆"。屈万里有"易卦源于龟卜"之说。又古远时代早就有物象占,天象占,星象占等,故八卦起源于占卜。五曰,八卦起源于"河图"、"洛书"。相传古代有龙马出自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伏羲得后,根 据"河图"、"洛书"上的阴阳点而画八卦。六日,八卦起源于数字,古代记数的方法是划道道,一数划一,二数划二,三数划三等。
八卦阴阳符号的起源问题,和八卦的起源一样,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传说甚多。一说,是取于男女的生殖器,二说,取于古代用来占卜的竹节,一节为阳,二节为阴,还有无节的为阳,有节的为阴,三说天一色 为 阳,地有水陆之分为阴,四说,《系辞》上有"结绳而治"取于古代结绳记数的方法。一个结为阳,二个结为阴。后来占筮用来表示占卜之数,所以衍成八卦。八卦符号的出现时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原有五千年的考证,现在又有新发现:"在大约距今万年的陶片上有些刻画貌似卦画。"(《易图的数字结构》)
第五节 《易经》成书时代
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时间,约在夏朝。这里有《玉海》引《山海经》证之,"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 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芷》,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郑玄的《易赞》、《易论》有"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周礼》中有春官大卜"掌三易方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四"。又"安阳出土的殷代末期铜器,已出现过八卦符号。"(《中国甲骨文字史》77页)由此可见,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时间, 应在夏朝。至于后人有文王重六十四卦的说法,虽然不存在,但文王更加完整六十四卦排列,则有可能。
《连山》,《归藏》二书早已失传,后人见到的只是《易经》。但对于《易经》的成书时代,自古至今也一直在探讨之中。根据近三十多年探讨的结果,是三种观点。
一,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二,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伐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三,成书于殷周之际,金景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了《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从殷周之际社会矛盾中考查《易经》的成书年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易经》分上下两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有七个爻,(乾卦的用九,坤卦的用六,其本体不是爻,其作用等于爻,为方便记称为爻),共计三百八十六个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再列卦辞。每交先列爻题,次列爻辞。卦辞和爻辞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个字。后人传,卦辞是文王作,爻辞是周公所作。
第六节 《周易》的形成及发展
《周易》这部书,是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的。《易经》是一部信息预测学,分为上下两经。《易传》是一部哲学著作,它由《象》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文章构成。它的成书时代,在春秋的战国时期,但文章不是出自一人,而是多人所作之合。
《易经》原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由于后人在《易经》的基础上写了《易传》。又称为十翼。《易传》中的文章,开始是附在《易经》的后面。都是围绕解经而著的,
这样《易经》和《易传》合并成为今天的《周易》。
《周易》的书名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候者"。至于其史料,有关《周易》的书名记载就更多了。
为什么要把书名定为《周易》,自古以来有不少的解释。总的来说,"周"字主要是指的代名,即周朝。"易"字是日月的含义,主变,故易"变"也。
《易传》的解《经》的哲学思想,是在《易经》占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对《易经》的解释,从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论述,比较全面,又较系统。第一次用科学的思想和唯物观点,揭示了《易经》占卜的哲学思想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易经》和《易传》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既有差别,而在形式上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情况下,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在中外文化、思想史上,是个引人注目的奇绩。《易经》形成于殷周之际,《易传》则形成于战国时期,二者相隔七、八百年的历史,所以现在称《周易》成书于 商周 至 春 秋之际。
《周易》的历史与发展,是漫长的,也是复杂的。它大约经历了:阴阳概念的产生,八卦的创立,重卦和卦爻辞的问世和"十翼"的形成。在时间上,它经历了夏、商、周、春秋。在成书 的过程上,它由《连山》,《归藏》,《易经》到《周易》。
《连山》是以艮卦,即以山为六十四卦的起点,这虽然反映了夏人的思维能力有发展,但对天地观念的认识还很肤浅。当时因洪水泛滥,大地浮沉,人们主要是居住在山洞里,所以把山作为地球的主体。
《归藏》是以坤卦,即以地为六十四卦的起点,说明殷人的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这不仅说明母系社会的势力还存在,而且在认识上,初步形成了地球中心论的世界观。
《易经》是以乾卦,即以天为六十四卦的起点,说明社会由母系社会转到父系社会,这不仅证明周人对天体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开始研究天体运动对地球、对人的影响,揭示了宇宙间对立与统一的规律,所以,一个新的宇宙观开始出现。
《周易》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祖先发明的八卦,是我国信息预测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还可以看到,人的思维能力,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讲的那样:"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周 易》概 况
第一节 伏羲先天八卦
八卦是我们祖先发明的,是举世无双的国宝。 那么什么叫八卦呢?《系辞》中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是阴阳未分,天地浑沌时期。太极,是因为大到极点,就称之为"太极"。物极必反,太极了,就会出现分化,故阴阳分离,形成了天与地,或者是天体本身有阴有阳。
阴阳分,两仪成。两仪就是天和地。它以阳(--)代表天,以阴(--)代表地。这一阴爻,一阳爻, 就是组成八卦的最基本的符号。如八卦图中的阴阳鱼,白色的为阳,黑色的为阴。有的人把阴阳鱼比着太阳和月亮,太阳为阳,月亮为阴。阴阳相互环抱,表示阴阳交合。
两仪生四象,是阴阳相重,阴阳交合而至。如一阳爻与一阳爻相重(二二)为太阳,阳爻与阴爻交合(二二)为少阴;阴爻与阳交合(二二)为少阳;阴爻与阴爻相重(二二)为太阴。故纯阳为太阳,纯阴为太阴,一阴在一阳之上为少阴,一阳在一阴之上为少阳。所以,四象是象征四方,象征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四时。
四象生八卦,实际上还是阴阳相重,阴阳相合而成。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中讲:"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乃象四时,八卦由此四种爻构成"。如阳仪之爻分别与太阳,少阴,少阳,太 阴 相 重而 成 乾 卦(三三),兑卦(三三),离卦(三三),震卦(三三)四卦。阴仪之爻分别与太阳, 少阴,少阳,太阴相重而成为巽卦(),坎卦(二三),艮卦(三三),坤卦(三 三)四卦。故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此为"四象生八卦"。 八卦,也是八方,八节。
关于先天八卦之说,这是宋朝造出来的。在宋朝以前,只有八卦和六十四卦。宋朝学者根据《说卦》中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而造出一个"先天八卦图"来。所以,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见图)。
先天八卦图有四个特点:一先天八卦图循环的过程有顺逆之分,即"由一至四,反时针方向,顺序为乾、兑、离、震四卦,乾象征天在最上方,亦即南方。由五至八,顺时针方向,顺序为巽、坎、艮、坤四卦。坤象地,在最下方,亦即北方"(《白话易经》)。二是卦划相对,乾三阳与坤三阴一对也,坎中满与离中虚一对也,震初爻与兑末阴一对也,艮末阳与巽初阴一对也"(《周易图象凡表》)。三、先天八卦主生,图中"震巽木为一气,乾金生坎水,艮土生兑金,离火生坤土"(《周易浅述》)。震巽在五行中都属木,故为一气。乾为金,坎为水,故乾金生坎水。艮为土,兑为金,故艮土生兑金。离为火,坤为土,故离火生坤土。四、在人事上,表现了老与老,少与少相对。老男与老妇相对,长男与长女相对,中男与中女相对,少男与少女相对。
第二节 文王后天八卦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说,自从宋朝以后争论不休,也就是说,在宋之前,根本不存在什么先天之说。刘大均教授在论述先后天八卦时说:宋之前,汉唐无明确言'先天方位'者,至宋,由道家出'先天图'"。"伏羲八卦方位图实据邵雍的先天图,又称为八卦先天方位"。刘氏又说:"文王八卦方位图,又称后天八卦方位,其八卦方位已见于《说卦》。"所谓后天八卦,实际上,就按《说卦》中"帝出乎震口,齐出乎巽■,相见乎离口,至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各卦的方位而画的后天八卦图(见图)。
先天八卦是乾坤定南北,离坎定东西。后天八卦是坎离定南北,震兑定东西。故后天卦数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后天八卦"循环的过似程乎只体现了顺的过程,即模仿天左旋"(《周易图象凡表》)。先天八卦是老与老,少与少相对。后 天八卦除坎离外,其它都是老少相对。
我们现在看到的先天八卦图是出自于宋朝的邵雍的先天图。后天八卦是出自于《说卦》,宋人说这是文王所定。今人也有不少 学者对文王为什么改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也作了种种推断。他们认为,在夏朝时期,冰雪融 化,海水上升,淹没了大片土地,到处都是水灾。到了周朝时,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天地运气与先天八卦方位不一致,故周文王改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以乾坤为父母,震、坎、艮、巽、离、兑为六子卦。故震长男得乾之初爻,坎中男得乾之中爻,艮少男得乾之上爻,巽长女得坤之初爻,离中女得坤之中爻,兑少女得坤之上爻。
八卦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把天地万物用阴阳二个爻来表示。阴阳是万物万事矛盾两个方面的统一性,这样万物万事都有阴阳,都有矛盾,都有统一性。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化学上的阳离子阴离子,数学上的正与负,电学上的阳极阴极,总之无事无处不有阴阳。
阴阳符号不仅体现了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还说明一个事物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一个辩证法的观点。就人来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就身体来说,头为阳,身为阴,背为阳,胸为阴,手背为阳,手掌为阴…。如八卦图中的阴阳鱼,阴鱼中有一点白为 阳(象 鱼 眼), 阳鱼 中有一点黑是阴,就体现了一个事物阴中有阳,阳 中 有阴的观点。
《系辞》有"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多阴,是指的震坎艮,一阳而二阴,阴卦多阳,指的是巽离兑,一阴而二阳。对于这个情况,《系辞》作了回答:"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第三节 河图、洛书
自宋代以后,凡是注《易》、论《易》、治《易》的著作,都把"河图"、"洛书"等图,作为《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说,八卦是根据"河图"、"洛书"而画,当初《周易》是据"图"、"书"而出,而不是"图"、"书"据《易》而出了(刘大均《周易概论》)。所以人们都认为伏羲是根据"河图"画的八卦,故《山海经》 中的"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就是一例。《连山》一书中的八卦是出于夏朝,但八卦不一定是按"河图"而画的。因为《易经》的原文中,没有涉及到"河图"、"洛书"之事。
关于"河图"、"洛书"有种种神奇的传说。相传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领袖伏羲时代,有龙马出自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自洛水,背负"洛书"。伏羲得到后,就根据"河图"、"洛书"上的阴阳点而画八卦。所以后来的《系辞》上就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后来,朱熹就更神了,把"河图"、"洛书"说成"天地自然之《易》"。
"河图"、"洛书"之说,先秦的《尚书》、孔子的《论语》、以及《系辞》中确有记载。但"图"、"书"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更无论述。在宋以前,不少《易》家在著《易》的时 候,很少谈及"河图"、"洛书"之事。少数谈者,也是一带而过。河图、洛书之 风潮起于宋朝,自宋以后,对"河图"、"洛书"之说,一直有两种
不同的意见。 如清朝的易学者胡渭,黄宗羲等就反对宋儒的说法,
今人刘大均教授经过多方考证说:"宋人'河图'中五十五个黑白圆圈的分布,恐怕是启于《系辞》。《系辞》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刘氏这一论证,看来是有道理的。
<系辞》中天地之数出自何处?历史的争论并无结果。我认为天地之数,很可能是出自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甲丙戊庚壬五阳数,正是天数二十有五,乙丁己辛癸是阴数,正是地数三十,两数相合也是五十有五。天地之数五行, 虽合出五行和方位,与天干化有出入,但化合的方法与天干相同。如天地数是一六合水,正是甲已合土,二七合火,是乙庚合金,三八合木,是丙辛合水,四九合金,是丁土合木,五十合土,是戊癸合火。天地之数见于《系辞》,而十天干的出现,在时间上早于《系辞》,这是无可置疑的。所以《系辞》中的天地之数出自十天干可能性大。
至于宋人出的"洛书",其"四十五个黑白圆圈的出处",所谓"洛书盖取龟象",无非是宋人按郑玄的《乾凿度》"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造出来的。
"河图"中的白点代表阳,黑点代表阴。即一、三、五、七、九是奇数为阳,称天之象;二、四、六、八、十是偶数为阴,称地之象。此天地之数各自相合,正是五十有五。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不仅是八卦的大衍之数,而且,也是合为五彳行之数。即一六合水,二七合火,三八合木,四九合金,五十合土。这样天地万物分属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就出来了。
"洛书中的白点为阳,黑点为阴。"一、三、七、九为奇数属阳,二、四、六、八为偶数属阴。以上阴阳数也称为天地之象。图中之数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正好与后天八卦相符。
《易经》早于《易传》七八百年时间,所以, 八卦根本不是据"河图"、"洛书"而画,这一观点,已是无可否认。
第四节 八卦的起源
自古以来,八卦被称为无字天书,是因为它神奇而奥秘的科学理论, 在世界文化上是史无前例的。关于它的起源问题,从古至今,虽从未停止过研究和探讨,但直到现在仍然12
是一个"谜",众说纷纭。
一,起源于古天文学:其理由是,八卦的"卦"字,"从圭从卜"。圭,土圭也,即用泥土堆垒而成,用来 测 日影之用。从卜,后来测日影不用土圭,而改用八尺标竿代之,为了保持标竿的垂直,标竿上挂一条绳子,绳子下悬一重物,故象"卜"字。故说,八卦起源于古天文学。二曰,八卦起源于文字,如古字坤、坎、震、兑而衍为八卦。三曰,八卦是伏羲时代的八个官的符号。管天的官叫乾(三三)、管地的官叫坤(三三)、管雷的叫震(三三)、管水的官叫坎(三三)、管山的官叫艮(三三)、管风的官叫巽(三三)、管火的官叫离(三三)、管泽的官叫兑(三三),所以有八卦起源于官名。四曰,八卦起源于占卜,是模仿占卜的龟兆而来的。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标准的"兆"。屈万里有"易卦源于龟卜"之说。又古远时代早就有物象占,天象占,星象占等,故八卦起源于占卜。五曰,八卦起源于"河图"、"洛书"。相传古代有龙马出自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伏羲得后,根 据"河图"、"洛书"上的阴阳点而画八卦。六日,八卦起源于数字,古代记数的方法是划道道,一数划一,二数划二,三数划三等。
八卦阴阳符号的起源问题,和八卦的起源一样,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传说甚多。一说,是取于男女的生殖器,二说,取于古代用来占卜的竹节,一节为阳,二节为阴,还有无节的为阳,有节的为阴,三说天一色 为 阳,地有水陆之分为阴,四说,《系辞》上有"结绳而治"取于古代结绳记数的方法。一个结为阳,二个结为阴。后来占筮用来表示占卜之数,所以衍成八卦。八卦符号的出现时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原有五千年的考证,现在又有新发现:"在大约距今万年的陶片上有些刻画貌似卦画。"(《易图的数字结构》)
第五节 《易经》成书时代
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时间,约在夏朝。这里有《玉海》引《山海经》证之,"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 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芷》,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郑玄的《易赞》、《易论》有"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周礼》中有春官大卜"掌三易方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四"。又"安阳出土的殷代末期铜器,已出现过八卦符号。"(《中国甲骨文字史》77页)由此可见,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时间, 应在夏朝。至于后人有文王重六十四卦的说法,虽然不存在,但文王更加完整六十四卦排列,则有可能。
《连山》,《归藏》二书早已失传,后人见到的只是《易经》。但对于《易经》的成书时代,自古至今也一直在探讨之中。根据近三十多年探讨的结果,是三种观点。
一,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二,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伐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三,成书于殷周之际,金景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了《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从殷周之际社会矛盾中考查《易经》的成书年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易经》分上下两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有七个爻,(乾卦的用九,坤卦的用六,其本体不是爻,其作用等于爻,为方便记称为爻),共计三百八十六个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再列卦辞。每交先列爻题,次列爻辞。卦辞和爻辞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个字。后人传,卦辞是文王作,爻辞是周公所作。
第六节 《周易》的形成及发展
《周易》这部书,是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的。《易经》是一部信息预测学,分为上下两经。《易传》是一部哲学著作,它由《象》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文章构成。它的成书时代,在春秋的战国时期,但文章不是出自一人,而是多人所作之合。
《易经》原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由于后人在《易经》的基础上写了《易传》。又称为十翼。《易传》中的文章,开始是附在《易经》的后面。都是围绕解经而著的,
这样《易经》和《易传》合并成为今天的《周易》。
《周易》的书名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候者"。至于其史料,有关《周易》的书名记载就更多了。
为什么要把书名定为《周易》,自古以来有不少的解释。总的来说,"周"字主要是指的代名,即周朝。"易"字是日月的含义,主变,故易"变"也。
《易传》的解《经》的哲学思想,是在《易经》占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对《易经》的解释,从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论述,比较全面,又较系统。第一次用科学的思想和唯物观点,揭示了《易经》占卜的哲学思想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易经》和《易传》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既有差别,而在形式上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情况下,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在中外文化、思想史上,是个引人注目的奇绩。《易经》形成于殷周之际,《易传》则形成于战国时期,二者相隔七、八百年的历史,所以现在称《周易》成书于 商周 至 春 秋之际。
《周易》的历史与发展,是漫长的,也是复杂的。它大约经历了:阴阳概念的产生,八卦的创立,重卦和卦爻辞的问世和"十翼"的形成。在时间上,它经历了夏、商、周、春秋。在成书 的过程上,它由《连山》,《归藏》,《易经》到《周易》。
《连山》是以艮卦,即以山为六十四卦的起点,这虽然反映了夏人的思维能力有发展,但对天地观念的认识还很肤浅。当时因洪水泛滥,大地浮沉,人们主要是居住在山洞里,所以把山作为地球的主体。
《归藏》是以坤卦,即以地为六十四卦的起点,说明殷人的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这不仅说明母系社会的势力还存在,而且在认识上,初步形成了地球中心论的世界观。
《易经》是以乾卦,即以天为六十四卦的起点,说明社会由母系社会转到父系社会,这不仅证明周人对天体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开始研究天体运动对地球、对人的影响,揭示了宇宙间对立与统一的规律,所以,一个新的宇宙观开始出现。
《周易》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祖先发明的八卦,是我国信息预测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还可以看到,人的思维能力,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讲的那样:"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共计 0 个点评
点评人 | 点评时间 | 评语 |
---|
当前活动打卡动态
-
07-11第35次打卡仅有文字
By 一苇航之
2025-07-11 06:45 -
07-11第35次打卡仅有文字
By 行者无疆_26H9M
2025-07-11 06:45 -
07-10第34次打卡仅有文字
By 行者无疆_26H9M
2025-07-11 06:45 -
07-10第34次打卡仅有文字
By 一苇航之
2025-07-11 06:45 -
07-11第35次打卡仅有文字
By 观道
2025-07-11 06:06 -
07-09第33次打卡仅有文字
By 清云
2025-07-10 23:51 -
07-10第33次打卡仅有文字
By 暖暖阳光
2025-07-10 23:50 -
07-10第35次打卡仅有文字
By 道反天罡
2025-07-10 22:40 -
07-10第32次打卡仅有文字
By 我很高冷的
2025-07-10 22:36 -
07-10第34次打卡仅有文字
By 人生果_Bonjour
2025-07-10 21:13
最新活动
-
2025 下半年07~12月[一字堂静坐冥想]常态化打卡
持续打卡中
2026-01-05 结束打卡 -
《周易与预测学》100天共读营 打卡活动
持续打卡中
2025-09-15 结束打卡 -
2025年初【2.26-3.5】读书营7天共读计划
活动已结束
活动已结束 -
2025年【2.26-3.5】7天轻食打卡活动
活动已结束
活动已结束 -
2025开年福利:张震老师《通备武术》在线直播课
活动已结束
活动已结束 -
2025 上半年01~06月[一字堂静坐冥想]常态化打卡
活动已结束
活动已结束 -
2025年初【1.2至1.9】7天轻食减食(晚餐不食)打卡活动
活动已结束
活动已结束 -
2024年底【12-23至12.30】7天轻食(有奖)打卡活动
活动已结束
活动已结束 -
2024下半年07~12月[一字堂静坐冥想]常态化打卡
活动已结束
活动已结束 -
道德经81天学习营
活动已结束
活动已结束